〈研究:龜殼不是為了保護才出現〉DQ - 2016-07-18 by:徽徽
示意圖: wikimedia |
內文非常精彩!尤其是最後補充小辭典*擴展適應(Exadaptation)*的部分,表示撰文者完全懂梗在哪,很有 sense,很不落入迷思。
「龜殼構造的興起過程」和「烏龜有龜殼的目的是什麼」是兩個微妙不同的問題。
甚至極端一點,我強調:
生物的任何構造都不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存在的。全都是意料之外的副產品。 -- [非目的論(teleology) 命題]
要是有人在把演化和目的放在同一個句子裡,那他肯定不懂演化,是在亂說。
嚴格來說,演化論從來都不該是回答「某構造的目的是啥」這種問題,因為演化沒有目的、沒有遠見、沒有智慧、沒有預設的好惡,就只是存活、改變與適應。
——我再不可知論碎念一下,把池子攪渾
生物演化的主流觀點是唯物機械性的,沒有前瞻性、沒有目的性,生物永遠只看當下。
*指的是在演化的巨大時間尺度壓縮之下,相對來說的「當下」,也並非不能是一段可觀的時間,例如幾世代的十年百年,但總歸不會是一千萬年。沒有生物會預知到一千萬年後自己的子孫會長怎樣。
生物演化貌似擁有的「智慧」,實際出自於「活物獻祭」,出於生物用後代的人海戰術填滿所有可能的棲位(用來存活的一門絕活,一套生存方法),長久下來,生物利用(exploit)所有可能的繁殖機會。
但就連向外遷徙,填滿可能的棲位也都不是生物自願的——要是原地的食物夠吃,當然不會有生物想遷走吧。
簡單來說就是分家,之後長子繼承家業,其他小孩就只好尋找其他的存活機會。我還記得王道還老師在演講中提過的「虯髯客理論」:李世民當中國的王,虯髯客就只能帶著他的武裝集團下南洋創業。簡言之就是一山不容二虎,所以生物在沒有阻礙條件存在之下,自然就會擴散到更多座山。馬爾薩斯表示贊同。南島民族表示贊同。
棲位是隨機出現的,可能是因為久遠的氣候地質變遷而生(大陸棚和冰川);也可能是建立於其他生物的體型和行為互動造成的(對於雨林裡的一棵樹,生物有無數種利用方法),因為奠基於行為,因此是動態迅速變遷的,整個物種有可能隨著棲位的消失而全軍覆沒。
這就叫滅絕事件,而大滅絕事件就是指擴及全球範圍的棲位劣化與消失。棲位消失=沒有活路。
此外,生物演化的方式永遠是走最簡單低阻力的路,最可能的途徑是將現有的構造小改變,就找到新的功用。其實也不是生物自己想改,而是祖師爺達爾文說的,生物的後代本來就會有隨機的的微小差異。
演化從來都不是生物主動創新什麼的,它生下來就這樣,只能拿現有的一手牌對抗全世界。
這就是擴展適應的精神:現有舊東西的小改動,在亙古的殘酷生存遊戲中發揮了意想不到的新功能。
擴展適應最有趣的是還能延伸到分子生物的層面,生物的毒液成分有些原本是消化酵素,眼睛裡的透光蛋白原本可能是別的地方的構造,牙本質一開始是出現在肉鰭魚的鱗片上。
甚至可以說,生物演化沒有正道,存活以外沒有單一母題,架構寬鬆彈性(因為堅守原則不利於生存)。正因如此,生物學是最奇詭充滿意外和驚喜,最不按牌理出牌的學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