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閣樓理論、唯我論(solipsism)、他人心靈問題(the problem of other minds)
出處: Wikipedia License: Fair Use |
. 意外的辦成了電影團,片名叫「超時空攔截」(Predestination (2014))。很好看!但是警告,這部電影牛人的程度,只要你搜尋了就會被雷,尤其是它毫無遺漏原著「某篇短篇小說」裡的任何一句對白。
......只是我覺得沒關係,這片子其實被雷了搞不好還更有看點,
Z: 可以少花心力搞清楚本片「超時空」時光旅行裡各種折煞人的錯亂因果,專注在影片的氛圍運鏡、演員的表演與道具細節,更可以有放空構思其他思緒--例如我構思了這篇落落長的網誌(的一部分)。
B: 結局的驚訝(讀作哇靠)程度消弭於無形,問題是這次電影改編的成功點,的確做到了在原著之外塞進/重疊上了一層值得玩味之處。證據是爛番茄與IMDB上的好評。
結論是Z > B。
. 不破梗之下,我應該可以替這部片下一個文青味十足,有點柔軟老套的替代標題--「你是我生命中遇見最美好的事」,這同時也是電影最後一句臺詞。甚至「穿越時空,陷落輪迴,都要找到你」。
DeviantArt: klausNex / License: CC 3.0 非商用, 不得修改 |
. 如果說原著作者除了獵奇之外,還想藉由這小說傳達什麼,那就是時光旅行的 命定詭論(Predestination paradox)
--這是 祖父詭論 的修正漏洞版本:「即使時光旅行者意圖要阻止某件事,反而卻以意想不到的形式促成了某件事發生,錯亂時序的因果律的鍊條會自我封閉,因此歷史不會因為時光旅行產生任何意外」
. 換句話說:時間不能重寫(Time cannot be re-written.)
. 電影中途我們不難看出,主角顯然有社會化的困難,尤其是相當自我中心,這點在他成長途中本能的、幾乎是強迫性的想使自己顯得與眾不同--我是有天賦的、我是傑出的。而電影的結局暗示他實在不懂得愛別人,那麼,他就懂得愛自己囉?這不是應該的嗎?然而作為觀後感,我要在這打個問號。
出處:Sherlock Holmes Museum Free Public Materials |
. 無論是高的、矮的、捲髮的、禿頭的、馬臉的、紳士的、雅痞的、當醫生的,活在19世紀還是21世紀,新英格蘭或舊英格蘭......
. 各種版本的福爾摩斯一般都會忠於原著說出一段話為自己的脾性作辯解,那就是 閣樓理論(the Attic theory)了。
. 福爾摩斯自我辯護道:自己在謀殺重刑案的知識十分專精、一絲不苟、博學強記、論斷有如神,別的方面卻粗枝大葉乖僻離俗有如神經病。基本上是出於理智選擇,富有經濟學神韻的:知識無限,心力腦力有限,和工作無關的知識我知道又有何用。
. 對近代的各種福爾摩斯的版本只要有基本的認識,就會發現一些微妙的與原著的偏離。後世幾乎要把阿福演成 亞斯柏格,甚至 學者症候群 (savant syndrome,包括俗稱「雨人」的自閉天才、或大腦創傷後一方面殘障一方面卻獲得超人的認知能力),或是單純對庸俗的世人沒有耐心。
. 另外就是,算是偵探小說的通病吧,因為設定成超級天才,偵探們常常會出格地懂得各種(為了解決案情,簡直過度方便)的冷僻知識。
(edit: 隨著詭計安排越來越廣泛,柯南道爾在後期也讓偵探說出了「所有的知識都對偵探有用」這種話,然後福爾摩斯的閱讀興趣也越來越廣,甚至又自稱是冷僻雜書愛讀者--大概和作者本人越來越像。我忽然覺得,閣樓理論只是作者(們)的學識總是有限,拿出來推託取材不足的方便玩意。)
. 況且 2010 BBC 版已經幫捲福把閣樓加蓋成心智宮殿(Mind palace)了。心智宮殿其物顯然是取材自於最古老的記憶術。
. 光看理論本身的話,閣樓理論對,但也不對。一方面關於記憶人類有個魔術數字7(±2),也就是普通人平均短期記憶能裝得下的單元數量。格外清醒時記更多,疲倦酒醉時更少。
. 但是這個BUT,擁有的知識越多、個人的經驗越豐富扎實,人越有一個心智的基礎架構,能快速把新的經驗輸入經過比對「分拆」「包裹」成一個個「概念」,概念越熟悉越好記,比對的反應越快,而更高級更抽像的概念能涵蓋的單元越多。
出處: Wikipedia |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是「波羅地海三小國」。
新加坡、香港、台灣、南韓是「亞洲四小龍」。
五十二萬五千六百分鐘,是「一年」(音樂劇「吉屋出租」中 "Season of love" 的歌詞)
. 一言以蔽之就是【知識越多,學習新知越快越有效率】,觸類旁通,聞一知十。
. 將需要記憶的事物編排成故事、圖像、空間、口訣等記憶技巧(Mnemonics)也類似。
嗅視動滑三外顏聽舌迷副下,是十二對腦神經。
黑棕紅橙黃綠藍紫灰金銀,是電阻色碼。
早就忘記的高中化學各種亂七八糟奸淫擄掠的口訣。[→]
Brainbow, 鼠腦負責【記憶】功能的【海馬迴】構造 出處/License:Fair Use |
. 人類的腦就是不停的用拿過去的經驗作模型,「透過記憶的有色眼鏡」看當下的。
. 舊經驗形塑了腦運作的模式,反過來決定了新的經驗被感受到的方式。但這其中也有弊端,過份依靠既定的知識框架與舊經驗,表示擁有知識,有時反而引發了視角僵化、先入為主、對細節或表象之下的實質視而不見(accomodation,適應。accustomed,習慣。neglect,忽視)的危險。
. 甚至可以說你獲得知識的同時,總是伴隨失去了一個「無知」的新鮮視角。例如說懂得英文之後我發現我想不起來不懂英文是個怎麼樣的感覺。
. 因為新的視角是多麼地節省心智資源,所以那些失去的細節與瑣事也就沒什麼大不了了。
. 「有得必有失」的對價關係不限於「知識 vs 觀點的交換」,例如說研究顯示,「心裡頭在意的人」也是有 Quota 的(【CASE PRESS】談一場戀愛平均損失兩個朋友)。
. 不意外,關心一個人占用很多心智資源,需要磨合、練習與習慣。
對於愛人--給人以愛、以關注、以不膚淺不敷衍的形式,需要放在心上的事(黏在某種心靈小白板上面)的數目,有沒有限度?會不會像福爾摩斯說的在心靈的閣樓互相排擠?當然會是有的我覺得。
. 每個人登入「人生ONLINE」,都會有些預設放在心上丟不掉的人(大切なもの),只是其中的寶座還是由自己坐著吧。即使唯我論很討厭,但反過來假裝有無限個座位也只是平添不便罷了。在此開放,就這些位置,歡迎來跟我爭奪,玩一場「最最親愛大風吹」。
- - - - - - 全文完 - - - - -
習題:假設「貓主席愛所有不自愛的人」,所以「貓主席愛不愛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