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W #12
SciShow - 鳥兒眼中的世界,無比絢爛
SciShow - How Birds Really See the Worldhttp://www.amara.org/en/videos/pvf90AEVYGm1/info/how-birds-really-see-the-world/
Comments: 我好像替自己挖太多坑了。另外,小恐龍迷別忘記,鳥就是恐龍 2.0 喔,失落的世界什麼的不用找啦。
本影片中提到,SciShow另外還有一篇講鴿子舉牌驅離......不我在想啥小,鴿子飛行中利用磁力導航的原理,也很有趣,另開一篇翻譯中,請期待。
Tags:
錐狀細胞、眼睛、構造、紫外線、視覺系統、四色視覺、色彩、色盲、猛禽類、演化、瞬膜(nictating membrane)、櫛膜(pecten oculi)、地磁導航、銳舞派對、飾羽、冠羽、特化器官、中央窩、盲點、海鳥、高階相機、脈絡膜、血管叢、視網膜、清晰銳利、飛翔。
量有點失去控制XDDD 的譯註部分:
先來個真相
![]() |
左、猛禽的眼睛 右、海鳥的眼睛 下、貓頭鷹(夜行性)的眼睛 [→來源] |
啾~~~竟,鳥類看得到紫外線(人類無法想像的一種「UV色澤」)到底能幹嘛?
科學家答曰:為了求偶性擇--雄鳥羽毛的UV色越亮就越受青睞,有的鳥類在人類看起來雌雄顏色體型差不多,但在紫外光下鳥類自己可是分得很清楚不會督錯;第二是黃口幼雛,嗷嗷求哺--雛鳥的嘴邊有一圈反射UV色彩,科學家發現這會刺激親鳥的哺育行為。他們很缺德的用防曬乳擦雛鳥的嘴,結果餵食率就下降了......又,有的鳥類可以看蛋殼上的UV特徵(具體長怎樣別問我XD)辨認出被杜鵑鳥偷塞進自己巢的寄生蛋。最後是影片提到的,猛禽遊隼可以追著老鼠的尿跡打獵--是說帥氣度一整個Low掉了。
[→]
*1 Monogamy
鳥的一夫一妻制(monogamy,單婚)和你想的不一樣!首先,根據一項普查,有 90% 鳴禽在繁殖策略上選擇一夫一妻制--雄鳥築巢、求愛引來雌鳥,二鳥從此形成「婚配關係」共同對巢穴負責保衛和育雛。
妙就妙在鳥類對於婚外「偷吃」的態度簡直過度開放--經調查,鳥類學家(ornithologist)估計,特定鳥種的同一窩蛋中,只有 30% 的基因來自守該巢的鳥老爸,其他全是「非婚生子女」(extra-pair copulations, extramarital child, 存心罵人叫 bastard son)
另一項更絕的實驗是把公鳥抓來結紮,結果該窩表面上照樣家庭和樂蛋照生,不知情下戴了綠帽的公鳥照認份育雛。
為了明確區分鳥類這種繁殖策略,生物學家造出了詞組「社會性單婚制」(social monogamy,限於對家忠貞,但孩子可能是隔壁老王的)和「交配單婚制」(genetic monogamy,對交配對象忠貞,民法認定的父親必定是生父),以區隔這種狀況。
想想,雄鳥築巢所花的勞力成本可觀,沒有道理把確定是自己的小孩放著不管另起新巢。但那些未得母鳥青睞的魯蛇公鳥,還是無時不想趁虛而入傳宗接代--元配公鳥表示一臉綠意盎然。
同種鳥類之間是誰的孩子一時也分不明,於是就出現了這種人類難以想像的「鳥社會現象」。到頭來只有 10% 左右的鳥類真的是 genetic monogamy ,童話般的忠貞。
社會性單婚制在鳥類、爬蟲類、一些魚類(共通關鍵字是巢)占繁殖策略之主流,可能就是這個原因。然而,自然界中真正以交配單婚制為主流的動物非常少見--基因果真是自私的啊。
又者,大部分的哺乳類,根本連社會性單婚都罕見--只佔 3~5%。這是因為哺乳類多半有限定時段的發情期(oestrus period,或拼成 estrus period,或乾脆說 breeding season),期間,公母不論經過什麼儀式、調情、擇偶與競爭,總之百里之內異性看上了就交配,時間結束兩口子各自分散,有緣再會,毫無伴侶忠貞可言。
有時候雄性動物會短暫同母子生活--但只限於附近沒有更好的交配機會的時候。一旦有有望追到手的雌性出現,雄性超級投機主義者就吃相難看的分手不回頭了。但是,這種投機看來是經常成功的,否則不可能形成如此普遍的固有策略。
順便講人類。人類的婚配形式受文化、生活方式的影響非常大。為了控制文長,就由讀者想想看:為何有些族群傳統一夫一妻,而其他民族卻規定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
~~~提示:人類學家玩統計的結果是,預測一個民族是否採一夫一妻,唯一重要的變數是--這民族有沒有發明耕犁 ← 這有幫到忙嗎^^ ~~~
Ref:[→] [→] [→]
*2 Rave party 銳舞派對
參加者稱為 raver。60年代嬉皮精神的延續,追求身體感官精神的解放(翻譯:迷幻藥、跳舞與自由性愛)。派對穿著風格多樣,但多以歌德風且/或色彩鮮豔的飾品為主。配合的音樂當然是重金屬搖滾。這樣講很抽象的話可以參考石田衣良在 《池袋西口公園 3 - 骨音》[謎→], <西口仲夏狂亂> 裡的描寫。或者YouTube,Google圖片之。
*3 Meadow vole
或譯作草原田鼠,分布於北美草原帶。真巧,到頭來這種鼠類,卻是婚配生育忠貞的模範代表。哺乳類裡 social monogamy 的那 3~5% ,甚至達到 genetic monogamy,誠聖鼠也。
*4無聊的空耳
kestrel 紅隼Castro 卡斯楚
Castrol 嘉實多汽油
castrato(複數 castrati)閹人歌伶
*5
Vsauce: 眼睛的解析度有多高 [→ YouTube]若這連結是YT表示我還沒空翻XD
關於人類中央窩(fovea centralis)視覺最銳利範圍是10度、40度的來源 [→en:wiki][→]
*6
你也許不行,但還是存在可以同時用兩眼,分別讀左右兩頁書的人類。[→en:wiki][→zh:wiki]
他就是電影「雨人」參考的自閉天才的真實案例,本尊--金‧匹克 (Kim Peek, 1951-2009) 是也。
YouTube有一系列關於他的紀錄片,可瞭解這位奇人的故事。
*7 《盲眼鐘表匠》的故事
倘若人是上帝造的,上帝在第六天實在是有點過勞--祂把人的眼睛不只一層給裝反啦。首先是「盲點」,解剖學叫做視神經盤,是視網膜上沒有感光細胞的一塊小區域,每個明眼人眼中都有一個瞎子。
為什麼?如前所述,因為「裝反了」。視神經纖維得在這裡集合匯聚之後,往外戳穿視網膜才能回到腦。就好比你家的液晶電視,電線卻從正面冒出來,還要收成難看的白白一大束,硬生生穿過螢幕才能連接電視台訊號。
另外,雖然視網膜外面已經有一層血管了(稱為脈絡膜 Coroid plexus,提供視網膜靠外側的 視覺受器細胞 養份),但是,眼內透明的「玻璃體」和視網膜靠內側的 視神經細胞 也需要血管供應養分,因此由中央視網膜動靜脈(central retinal artery and vein)構成的眼內血管叢(exophthalmic vasculature)也爭著跑在感光細胞前面擋光。
題外話,中央視網膜動靜脈是視網膜養分的重大幹線,如果堵塞就是所謂眼睛中風,病人一早起來眼睛視力全失,卻不會痛,可卻沒有臉歪嘴斜半側無力的中風症狀。但這條動脈缺血,視神經纖維就缺氧拉警報,然後一命嗚呼。
奇特的是,章魚等 頭足類動物 (cephalopods)卻沒有這個問題--章魚沒有盲點! 具體來說,牠們的視網膜細胞層的排列 和脊椎動物內外顛倒。
科學家就只好承認章魚是 飛天麵條神 (Flying Spaghetti Monster)獨立於上帝而造的<<以上誤>>演化論框架下,科學家的推論是,軟體動物的眼睛是獨立於脊椎動物,自己演化出的另一套架構--主要是胚胎發育步驟完全不一樣--毫無抄襲、智財權疑慮。
Ref: [→][→][→]《盲眼鐘表匠》[→]
*光顏色
想知道不同光線的波長,轉成RGB色彩空間數值是多少,看起來是怎樣?可以用 Wolfram Alpha:http://www.wolframalpha.com/input/?i=570+nm+light+to+rgb
*鳥的頭有超級平衡器!
來自 SmarterEveryDay 頻道 (←快去訂閱,本網誌不會跑掉,我等你)這個現象的原因和鳥的眼睛構造有關,鳥類雖然如前所述,視覺一級棒,但他們沒有眼外肌,換句話說大部分的鳥都不能任眼睛自由的骨溜溜轉,於是當要看清楚動態物體怎麼辦?動頭囉。
至於對焦部分無須擔心,鳥類的水晶體對於屈光度的調節(和人一樣是透過眼球內睫狀肌 ciliary muscle 的收縮)速度和範圍都大勝人類。果然是高階智慧對焦相機。
而當鳥的身體在動,卻要把眼睛對著某物看怎麼辦?鳥就把頭往反方向動,保持眼睛與該物相對靜止,曝光時間長自然看更清楚。
要完成這麼完美的平衡儀器,就要靠鳥類除了視覺區(大得誇張的上丘 superior colliculus)之外,另一個最發達的中樞神經器官,小腦(cerebellum)是也。
而要明白自己的身體處於什麼姿勢,靠的是內耳平衡覺。也就是媲美智慧型手機加速感應器(g-sensor)的前庭半規管系統(vestibular system),這套精巧的因為太好用太成功,在脊椎動物身上構造都大同小異。
「身體平衡三角」的最後一個要件,是由身體所有關節傳回小腦回報「體位」的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本體感覺對動物的生存有夠重要的感官--這從負責傳遞這種感覺的神經,專門用最大條、同時也是傳最快的(與罵人神經大條反應慢的生活用意思完全相反)線路規格,可見一斑。
*鳥的性別決定機制、性染色體和你想的不一樣
人類的性染色體,兩個形狀相同的是女性:XX;相異是男性:XY。但鳥類卻是,性染色體相異是雌性:ZW;相同是雄性ZZ。[→en:wiki]
似乎高中生物學有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