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像毒藥,必須均衡攝取,偏食容易中毒。

我所關注的重要與不重要的事實

2020年2月1日 星期六

揭露看不見的隱藏宇宙: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功成退役(字多圖多懶人包)

前情提要:2020 年 1 月 30 日,NASA 第一代太空望遠鏡——The Four Great Orbit Observatories——中的史匹哲望遠鏡即將「永久待機」正式退役。


我從 NASA 舉辦的兩個公眾對談中摘要,做一個史匹哲 17 年來豐功偉業的懶人包——最古老的宇宙起源、銀河系的演進、恆星的生命史、地球以外有適合生命的行星嗎——我們怎麼來?要到哪裡去?我們孤獨嗎?這些大哉問都部分被揭開新頁,正是因為它諸多開創性的任務。

兩個對談分別是
NASA JPL - Spitzer's Final Voyage (live public talk) Jan. 23, 2020〉和
The Universe in Infrared: The Legacy of the Spitzer Space Telescope Jan. 23, 2020〉。

格式很方便的就用「六個W」來總結:Who, Where, When, What, Why, How。

Who: 史匹哲是誰?


§ 萊曼.史匹哲Lyman S. Spitzer, Jr. 1914-1997)普林斯頓大學天文台台長,天文物理學家。專攻星際介質電漿物理恆星形成的理論。史匹哲也是登山愛好者。他是倡導在地球大氣層之外架設「太空望遠鏡」能大力推進天文學發現的先驅者之一。

※ 花絮:史匹哲望遠鏡一開始不叫史匹哲——在乘上火箭發射前後十天,它叫一個很俗的名字:「太空紅外望遠鏡設備」(Space 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 SIRTF)。那之後才正式以史匹哲正式命名。


How: 史匹哲望遠鏡怎麼看宇宙?


§ 這題可以擴張開來講。NASA 燒錢探測宇宙是在追求卓越,探問那些最狂最深刻的問題:我們從哪來?未來將會怎樣? ←要是去掉實際的觀測,這倆問題就哲學了。針對這些最宏大問題的切入點,就是觀測恆星如何在早期銀河系中形成、隨時間演變的機轉、最終的命運。

因此第一代的四大太空望遠鏡:哈伯、康普吞、史匹哲、錢德拉。就做為補充地球地表上怎樣都做不到的觀測的望遠鏡而誕生~~ 有沒有很 PLUS ULTRA!

守備範圍:康普吞(=伽馬射線)、錢德拉(=X射線)、哈伯(=可見光,一點點近紫外光和近紅外光)、史匹哲(=近紅外到遠紅外線)。

其中最有名的哈伯專門觀測可見光波段,但是可見光其實不用上太空,地表的天文台也看得到,只是有大氣層的擾動——但近年來很厲害的「自適應光學」技術已經突飛猛進,抵銷了這一缺點。※自適應光學很狂之處一句話總結:大氣會扭曲影像有什麼關係?我們扭曲望遠鏡鏡面就可以抵銷惹。

其餘三者的波段就不然,全部或部分被大氣層給擋住,不離開地球表面沒辦法。X光和伽馬射線受到大氣層氣體分子嚴重散射。而在我們這一層:對流層的溫暖水氣(最重要的溫室氣體)會強烈吸收紅外線。這個就是「大氣窗」(atmospheric window)的概念
電磁波波長的大氣窗
微離題,生物演化使讓我們動物的肉眼看得到(顧名思義的)可見光,一方面是出於可見光是地表輻照度(irradiance)最大的部分——這和我們太陽表面的溫度有關。另一方面,可見光的波長也足夠短,能幫助動物分辨細節增加存活機率。請參考這裡的圖解:太陽光。  ※至於微波也可以很方便傳輸,就波長太長,作為視覺很不方便,作為 Wifi 正好。

但這宇宙可不只有看得到的部分——可見光之外還有很多可看的。人眼能看到的可見光波長囊括了 0.8 個「八度」左右 ※樂理中,每升八度頻率加倍,波長減半 ,相對上很狹窄。但光是史匹哲囊括的紅外線就囊括了 5.5 個八度(3.6~160 微米,一共 44.4 倍的波長)。

極高能的天文過程中會迸出 γ 射線與X射線。而極冷的部分:星際塵埃則是發出紅外光(可以想成紅外夜視鏡);或極遙遠、因此極老的其他銀河系,發出的星光因為宇宙膨脹而紅移,波長硬生生被拉長、扯成了紅外光。以上就是「紅外線天文學」的主要主場。

但此外,因為史匹哲也有優異的光譜儀性能,藉此它能看到一些細想起來挺不可思議的東西。物質分子的光譜,尤其是紅外線光譜能傳遞(尤其有機物)的組成的資訊,就像是有機分子的指紋,於是天文化學家隔空就能推敲出遙遠星雲、恆星、甚至行星大氣層的組成成分了。

Where: 這個望遠鏡在哪裡?及
When: 任務時間線?及
Why: 為什麼要退役?


§ 三題可以用同一張圖說明。首先,就它最特別,史匹哲望遠鏡 並不繞地球運轉

既然它是紅外線望遠鏡,紅外線 ≒ 熱,所以它所在的地方越冷越好,熱 ≒ 雜訊。於是它的關鍵觀測元件需要用液態氦冷卻到將近絕對零度,以避免系統測量誤差。

而地球和月球附近充滿了反射與散射的紅外光,很「溫暖」。為了避開地球的光害,卻又得確保 1.太陽能供應電力 和 2. 與地球的通訊,NASA  JPL 遂想出一個不常見的方案:日心軌道

史匹哲像地球一樣繞太陽公轉,是顆「人造小行星」。它的繞日軌道和地球幾乎一樣,但稍遠離太陽。由於公轉軌道越遠有越長的周期,史匹哲會漸漸開始 lag 落後於地球。




那位置絕佳,與地球與太陽的相對方位變化不大,天線與太陽能板都能輕鬆對齊(稱為航天器的姿態控制)。同時又能處在夠冷的環境,努力保存冷卻用的液態氦。如上圖所見,由於聰明的節約使用,液態氦用了六年才耗盡。

這樣的軌道的唯一缺點大概是遠,如果史匹哲在任務早期出現故障,沒有任何載人太空器具能夠飛去維修再返回地球。如太空梭替繞地球運轉的哈伯望遠鏡維修那樣。

隨後史匹哲進入所謂「溫任務」時期:因為熱雜訊,最冷的部分的宇宙不太能觀測了。但仍然有許多觀測任務能作。雖然叫溫,但其實是零下 243 度C(絕對溫標 30 K),是相較於原本液氦沸點為 4 K 而言。

史匹哲任務由位於加州理工學院帕薩迪那校區的控制中心管理。並利用 NASA JPL 管理的重要太空基礎建設:深空網路(Deep Space Network)保持通訊 ※所謂深太空就是比月亮遠的地方。深空網路由美國加州、澳洲坎培拉、西班牙馬德里三個地方的無線電陣列,收發目前太陽系中所有太空探測器的上行控制訊號和下行資料下載。

深空網路,沒有它就沒有任何太空任務

而如前所述,液氦用完了也不是結局。而史匹哲即使在任務的最後階段仍一直高產,所以也不是沒錢,或沒產出的問題。問題出在它在這 16~17 年間已經在繞日軌道上漂太遠了,要同時保持屁股天線對地球,太陽能板對太陽,望遠鏡又同時指向觀測目標的姿態操作難度爆增,故障失聯的可能性也於是增加。

早在 2016 年就研議過要讓史匹哲退役,但遲遲撐著克勤克儉到 2020 年的理由是......囧,因為作為它的接替任務「詹姆士.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多災多難,在重大測試中 NG 必須從頭檢查,導致發射時間誤點再誤點。※目前 JWST 預計在 2021 年升空,我們求天公伯保佑它。Do not jinx it!

在 17 年任務期間,史匹哲太空望遠鏡開闢了先前幾乎不存在的天文學領域,更作為實驗先鋒,成熟了一些非常聰明的觀測方法(後述)。當它退役後,從這 17 年的經驗中設計出來,更加強力與專門的後繼天文望遠鏡也將一一出爐,這都要算在史匹哲的功績上。

What: 17 年來史匹哲執行過哪些精彩任務?


§ 俗話說得好,人生是自己的,但天空是大家的——NASA 也一樣。

意思是,全世界的天文團隊都可以向 NASA 提出觀測草案,在後續的審核中彼此競爭天文台的使用時間——世界各天文台都差不多,只是剛好史匹哲是在太空故特別搶手這樣。NASA 做為一個高端的平台,就能坐擁源源不絕的好主意,他們「開放近用政策」打的算盤大概是這樣~~那些好主意包括但不限於:

[ 1 ] 配合 NASA 的 2005 年「深度撞擊」(Deep Impact)任務觀測彗星化學組成。


深度撞擊的名字來自那部電影,但這次換成美國人撞彗星。於 2005 年的美國國慶日在坦普爾一號彗星上炸出一片彗星塵土,時機不可不謂很故意XD 史匹哲與其它具有光譜分析功能的天文台,全程目睹那場撞擊,並分析彗星的深層成分。


[ 2 ] 形成恆星中的星系塵埃、碰撞中的兩個星系等等,相當有科學價值的「美照」。#假色照片


同一個星系用不同光波長去照,可以看到不同的重點。從高能量發出耀眼X光與伽瑪射線的部分(黑洞吸積盤、中子星、脈衝星、噴流);到正常壽命中散發紫外光、可見光與近紅外光的恆星;到更冷因此不發出可見光,只隱隱然發出紅外光的星際介質(主要是氫、氦,和一些更重的元素組成的塵埃),當這些物質因為重力而圍繞彼此開始聚集「坍縮」,就會越來越溫暖(剛剛寫過,太空中的溫暖指的是幾十K),更溫暖的「原行星盤」,和更加溫暖、就即將點燃核融合之「火」的原恆星

史匹哲因為囊括極廣泛的紅外光收訊,也就可以按研究需求,針對不同溫度的部分分開顯像,或結合成一張「假色」呈像圖。假色(False color)指的是紅外光本來肉眼看不見,但為了利用我們人眼三色視覺的直觀呈現資料,研究者從 RAW 的資料中,取三個波長範圍,分別用紅、綠、藍色光代表,組成一張 RGB 的彩色圖片。

鷹星雲「創世之柱」的恆星密集形成區,上方為哈伯可見光攝影,下方為史匹哲紅外光假色圖。
恆星形成(star formation)是近年來非常夯的天文學領域,很是得利於紅外線天文學的輔助。尤其是直接證明了恆星不會隨便形成,經常一形成就是一群一起形成的理由是鄰近有超新星爆炸,產生的輻射壓力、物質噴流、游離輻射電荷等擾動,影響了星際介質,最終導致變「黏滯」的分子雲向內坍縮,直到新恆星點燃。

超新星是恆星生命的終點,卻常常扮演了更多下一代恆星的起始,是一個星際的後浪推前浪的概念。

[ 3 ] 非常遙遠非常古老的星系與恆星


前文提過緣由,哈伯望遠鏡曾照過一張有名的〈哈伯超深空〉(Hubble Ultra-Deep Field),是對星空中一個針頭大的、乍看什麼玩意兒都沒有的空域延時曝光,在十幾天之中收到的光全部疊加起來,顯現出極震撼的景象:距地球 130 億光年遠,也是 130 億年前的宇宙的超年輕時期。

當它們發出的光子終於傳到地球時,已經變成離散的一顆顆的光子,因此哈伯才必須連續曝光 11 天收集起來成像。這些光子就連的含有的能量也「老了」,被擴張的宇宙偷走 → 這是 宇宙學紅移 現象,同時也是我們據以判斷那些天體年齡與距離的方法。


猜猜看這方法誰發明的?就哈伯本人囉。#是在哈伯

哈伯超深空中,不少拍到的星系的「紅移值」z=6~7,也就是說它們的光波長被拉扯變長,成了原本的 7~8 倍。例如原來的近紫外光波長 400 奈米,到地球已經變成 3000 奈米的紅外線了。而哈伯望遠鏡探測紅外線、分析紅外光譜的能力有限,史匹哲就能接手支援了。以後 JWST 也會繼續深耕這一塊。約 2025 年的下一代紅外天文望遠鏡 W-FIRST 也是。

[ 4 ] 先前沒人知道存在的幽靈土星環——Phoebe 土星環


2009 年,史匹哲在約略是土衛九「菲比」軌道的距離發現了這個超級稀疏的塵埃星環。它非常大,近期的新觀測指出甚至分布到約 300 倍土星半徑的地方,在地球看來這範圍比滿月還大兩倍。問題是它稀薄到根本是隱形的,就連卡西尼-惠更斯號探測器都飛到土星近看了,都只看到一片漆黑。

天文學家猜想那兒有環,是因為衛星菲比非比尋常,很不合群的它是順時針繞土星的。菲比表面有堪稱慘烈的一系列撞擊坑,可以猜想這些撞擊拋出的物質可能形成一個環。最終藉由塵埃較強烈的散射紅外線,被史匹哲探測到。

菲比尋常

[ 5 ] 系外行星研究的利器


1. 熱木星(hot jupiters)的暴風

這個 87% 像科幻小說的標題完全實在,從 1990 年代開始成熟的系外行星觀測理論與實際資料,收集起來以後天文學家發現,有種在別人家很常見的行星我們太陽系沒有(謝天謝地,好在沒有)那就是非常靠近太陽的氣體巨行星,簡稱熱木星

有多近呢?通常小於我們家金星、甚至水星和太陽的距離,於是和我們高冷的木星不同,熱木星可是熱到滾瓜爛熟 (?) 的程度。但由於與太陽極靠近,「潮汐鎖定」效應還讓熱木星永遠以同一面面對著、被它的太陽燒烤,而另一面永遠黑暗。

史匹哲就是一根靈敏的太空溫度計,可以辨認出這兩半之間的溫度差異。意外的是這個溫差經常不大,就是說,即使暗面永遠曬不到陽光,卻和亮面一樣的超熱。物理學家就可以建立模型,推論熱木星上的大氣層要怎麼激烈的對流(就是風)才能把亮面的熱量傳遞到暗面去。

多快呢?時速六千公里 ≒ 五馬赫。爆強。並且「外星氣象學家」(exo-meteoroogist)從此變成實際的職稱了XD

2. 系外行星被扯裂,秀出真實內在

透過光譜學法,我們可以窺探系外行星大氣層中的化學成分。但對於行星的固體部分就無法了。2019 年加州理工的科學家發揮了創意,曰:等到行星毀滅了就看得到內部啦。

他們觀測的目標是白矮星,白矮星是質量如我們太陽的恆星在生命終點時留下的殘骸,是停止了核反應的「恆星的灰燼」:表面布滿氧、氖、鎂之類的原子組成的緻密材料殼子,雖然是餘燼,但仍然可達十萬度的燙。

久而久之,內側類地行星可能因為與其他行星軌道共振等原因,遷移到距離白矮星一個致命的距離——洛希極限,就會被潮汐力扯裂,屍骨無存地灑在白矮星的表面。原本行星地殼就變成白矮星表面的「雜質」被我們偵測到了。雜質含有與我們地球地殼相似的成分:鋁氧矽鎂鈣鐵。

於是「系外行星地質學家」(exo-geologist)這職業,就在 2019 年正式誕生了XD。 [詳細 1, 2]

3. TRAPPIST-1 系統的七顆超緊密內行星

透過 200 小時的連續觀測,史匹哲獲得的訊號不僅讓比利時的天文學家算出七顆行星的大小(凌星法),更從「軌道共振」信號獲得它們的質量,質量除以體積等於密度,得出繞著紅矮星公轉的這七顆行星全都是岩石行星。

多虧史匹哲(後來又追加了 200 小時觀測),TRAPPIST-1 系統是至今獲得最多關注分析的系外恆星系。

※花絮:TRAPPIST 不是什麼瘋狂的字母縮寫,Trappist 是比利時有名的修道院啤酒。這些天文學家的幽默感實在XDD

特別美圖專區:


本文差不多到此,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史匹哲望遠鏡已經進入永久的待機,但是它豐富的觀測資料都還留在加州理工,並對所有人釋出——NASA與其他國家太空機構,資料大多都遵循開放原則,除了給天文學家保留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分析、發論文,之後就都是進入公有領域,任何人都可以分析取用了。

※所以寫太空科普最爽的是所有圖片都是公有領域,絕對不會被吉。(例外是含有太空人的照片有肖像權,需取得授權。)

而因為前述史匹哲望遠鏡的日心軌道,當它 lag 到最後就會繞過太陽,從地球軌道的另一面又回到我們附近,這樣周而復始又周而復始的節奏。

根據第二個影片中,與會的專家的私心最愛影像嚴選。

§ 銀河系 360 度巡天 GLIMPSE


銀河系平面中的塵埃會阻擋許多可見光與短波長的觀測,但塵埃對於一定波長的紅外線來說是透明的。因此有此美圖(影片)


§ M81 星系


此為哈伯和史匹哲資料的疊圖 [source]

§ NGC 133 星雲(英仙座分子雲)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